人物动作的细节描写
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,缺乏动作描写的人物形象,就会显得僵化、干瘪、活不起来。
★怎样才能描写好人物的动作呢?
第一、描写的动作要有典型性,要有助于表现人物的形象
比如,在《少年闰土》一课中,有这样一段描写:
深蓝色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,下面是海边的沙滩,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。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,项带银圈,手捏一柄钢叉,向一匹猹尽力刺去。那猹却将身一扭,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。
这里,文学大师鲁迅先生用“捏”“刺”“扭”“逃”四个形象的动词,描述了少年闰士刺猹的动作和猹逃跑的行动,表现了少年闰土的风采和猹的狡猾,给人鲜明的印象。
第二、按动作的先后顺序写
例如:
今天下午,我到修车铺去补内胎。一位修车的老爷爷把我的车高高挂起,接着用撬板往瓦圈与外胎之间撬了几下,不费吹灰之力地扒开了外胎,又用左手小心翼翼地把里胎抽出来。充气之后,他先把里胎放进一盆清水里,只见水里“咕噜咕噜”直冒泡。老大爷赶忙拿出车胎,然后就用木锉把有洞的地方,有节奏地锉了几下,那儿的皮子变得薄薄的了。他找来一块小小的内胎,剪成一个圆块,又锉了几下,随后把锉过的地方抹上了胶水,粘在有洞的地方。过了一会儿,老爷爷又把里胎放在水中试试,一点一点地移动,仔细检查,确信再没有漏气的地方以后,才放心地把内胎放进外胎里,把气打得足足的。他站起身来,高兴地对我说:“没问题了,可以骑了。”
作者观察得仔细认真,按动作的先后顺序,写得很有层次,描写得细致入微,给人留下了鲜明的印象。
第三、准确地使用动词
我上语文课在黑板上写字时,发生了一件事。快下课时,我问大家“谁看见了刚才发生的事?”一位坐在第二排的女生站起来,一本正经地回答:“刚才您在黑板上写字,写到黑板边上时,您的脚不小心掉到我们涮毛笔的黑水盆里了。您不声不响地又把脚拿了出来。”
这位同学的话音刚落,全班同学哄堂大笑。原来,她说的“脚掉到盆里、”“又拿了出来”中的“掉”、“拿”两个动词是用得十分不恰当的。看来,用词不当是难以准确地表达思想的。所以,同学们要掌握丰富的词汇。如果你头脑中的词汇相当丰富,就不会出现用词不当的现象。
准确地使用动词,可以刻画出人物的精神面貌。如,鲁迅对救护车夫的行动描写:
爸爸跑到伯父家里,不一会几,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。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于,一个蹲着,一个半跪着。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,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。他们又给他敷上药,扎好绷带。伯父又掏出一些钱来给他,叫他在家里休养几天,把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。
同学们在描写人物的动作时,不仅要写他“做什么”,更重要的是写他“怎样做”。倘若能在人物的“怎样做”七下功夫,那么,你就能把人物写“活”了。
本文来源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,如有侵权,请通知我们删去。